温州: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同步跃升 |
|||
|
|||
岑文华 周洛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20年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民营经济大市温州交出一份优秀答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7%,地表水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6.9%,GDP突破8000亿元,实现了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步跃升。 温州南塘 从铁腕治污到全域美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系统提升。20年来,温州市开展四轮重污染行业整治,累计关停淘汰、规范提升企业2万余家,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3000余家。以瓯江两岸生态治理为突破口,曾经的“小作坊”式粗放发展不再,中国眼谷、北斗基地等众多高新产业快速集聚;三垟湿地整体搬迁污染源,从瓯江引入活水构建水循环系统,让“城市绿肺”重焕生机;洞头区“蓝色海湾”滋养了生态渔业,也带动了文旅热潮,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密度较整治前增长37%,民宿收入同比增长65%。 2024年,温州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长期保持全省第一,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5.9%。目前,温州市已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现国家级美丽海湾三联创、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县(市、区)全覆盖。 从厚植生态家底到发展生态经济,瓯越大地“倚绿生金”。瑞安市曹村镇的“涝区”天井垟变身省级田园综合体,年均吸引游客超百万,衍生出研学、民宿等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文成县打造“水经济”新业态,水文旅、水制品、水能源、水养殖等“一水多用”,带动3000多农户每户年均增收2.3万元。温州市探索建立本地要素保障、跨区域环境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与青田县开展跨区域对接,完成全省首笔排污权全要素跨区交易,让企业“沉睡资产”转化为“流通资本”。 绿色新质生产力也更加蓬勃。全市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绿色园区3家、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园区型试点7个,累计推动9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进入国家库和省库,入库数量居全省第一。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共富共美、城乡融合发展新动力。温州市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全省首创“多评合一”审批模式,将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等10项评估事项整合为“一份报告、一次评审、一窗受理”,“两证审批合一”改革缩减审批时间50%以上。如今,8700多名环保志愿者活跃在城乡,企业环保联盟探索“共享治污”模式,“环保e企管”平台覆盖2.9万家企业,精准开展环保服务……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格局加速形成。温州市正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续写着绿色发展新篇章。 墩头村云岚牧场 泰顺县柳峰乡墩头村 蹚出绿色发展“牛”路子 蓝天白云,绿草如茵,低矮的房舍和成群的牛羊散落山坡,一派田园好风光。在泰顺县柳峰乡墩头村,滑草趣玩、卡丁车运动、牛科技研学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曾是一个因海拔高、交通不便而基础薄弱的穷乡僻壤。2011年,墩头村成功招引从事牧业养殖的浙江一鸣集团,建成全省首个澳洲风情牧场云岚牧场,也是温州市最大的奶牛养殖基地和AAA级景区。 从此,“牛”产业改变了这个小山村。通过构建资源循环体系、做大做强农旅融合业态、探索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等举措,墩头村成功转型为中国休闲美丽乡村、省级未来乡村和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趟出了一条“生态循环+企农融合”的绿色发展“牛”路子。依托精品民宿群、萤火观赏基地、天生艺术家有机农场等一批景点,衍生“养牛、喝奶、吃鲜、住村”的农旅产业链,民宿、农家乐等业态蓬勃发展。墩头村年吸引游客25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产值超3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以“牛”产业为引线,“绿色发展、产业兴旺、人才回归”的美好愿景在墩头村成为实景。这里成为青年人才追梦热土,全村引进大学生超150人,培育畜牧业乡村振兴人才100余人。 洞头区东岙村 碧海金沙,水天一色,一家家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渔家民宿点缀其间。作为温州市首个人工沙滩,东岙沙滩每年吸引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村民户均年增收逾10万元。 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乱石滩,填海造地、取沙建房等人为影响让沙滩退化消失,也破坏了渔村的传统风貌。2016年,洞头区启动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东岙村成功修复1.64万平方米沙滩,整体改造56栋共160间渔村石屋,布点东岙之家、沙滩旅拍、美丽庭院等场景,全面提升海岸带景观和旅游配套设施,再现了东海渔村美丽风貌。 美丽蜕变之下,沙滩经济蓬勃发展。发挥一线海景区位优势,打造“侨家乐·海宿”品牌,108家特色民宿、渔家乐经营火爆;依托洞头县“中国七夕文化之乡”品牌,篝火舞蹈、沙滩舞台剧、沙滩集市等文旅活动热闹展开,带动周边咖啡吧、休闲快艇、夜市等业态集聚发展。东岙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景区村、网红村,先后获评国家3A级景区、中国美丽乡村、浙江省百强魅力乡村等。 绿色发展,让渔村既彰显海韵又留住乡愁。外出打拼的村民纷纷回乡,东岙村常住人口从700多人增长到1400多人。渔民全部“洗脚上岸”,村内80%的劳动力从事乡村旅游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1.3亿元,实现了“黄沙变黄金”的美丽嬗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