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5年第十六期>绿富之路
湖州:从“诞生地”到“示范地”的精彩蝶变

2025-09-15 09:39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叶 慧

今日浙江记者  叶 慧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古人的赞誉,正是今日湖州最真实的写照。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20年来,湖州市牢记嘱托,坚定践行,实施生态文明立市战略,走出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金生、以绿惠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实现从“诞生地”到“示范地”的精彩蝶变。


湖州市南浔区荻港古镇 吴 拯 摄


  逐绿而行,改变了城乡面貌。近年来,湖州市先后出台生态文明领域地方性法规12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等13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所有县(市、区)均创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所有行政村均创成市级美丽乡村,入太湖水质连续17年保持Ⅲ类及以上,连续11年获“五水共治”大禹鼎,全域美丽的图景照进现实。

  因绿而兴,培育新质生产力。湖州市的绿水青山间,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西塞科学谷吸引10余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落户;南太湖新区的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生命健康产业生机萌动;德清县“无中生有”崛起地理信息小镇,吸引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安家,多年蝉联浙江省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20年来,湖州市拒绝了760余个环保不达标的项目,涉及投资额超千亿元,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却从2005年的239.9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33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增至2048家,万元GDP能耗下降约48%,主导产业含“绿”量越来越高。

  绿满金生,“美丽经济”享誉全国。湖州市全域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民宿酒店等富民经济,2024年接待游客1.2亿人次,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全国的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探索建立“两山合作社”标准化运营机制和强村公司运营体系,创新开展竹林碳汇收储改革、水生态产品交易,推出青年入乡发展、片区组团经营等,生态资源在这里“流金淌银”,全市95%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80万元。

  以绿惠民,百姓乐享清丽之地。市区建成65公里“黄金湖岸”和“5分钟亲水见绿生活圈”;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连续4年位列全国中等城市第一;被评为国家绿色出行城市……当通往金山银山的道路不断丰富、拓宽,守护绿水青山的意识也日益成为全民共识。最近,湖州市上线“生态身份证”系统,为企业和市民设立生态账户,对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赋值,让绿色生产生活变得可见可感。



“天下湖品”品牌授权基地


“两山合作社”

让生态资源“变现”


  生态资源普遍存在“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的问题。为让生态资源“变现”,湖州市在2020年建立“两山合作社”,将山、水、林、田、房等碎片化的生态资源集中归集收储,通过市场化运营,充分释放生态资源的价值。

  “一站式”运营管理。赋予“两山合作社”资源评估、项目招引、产业发展、产权交易、融资担保、生态修复职能,采取“资源摸底—确权评估—收储交易—招商运营—生态反哺”运作流程,对收储的生态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生态资源高效集聚利用和项目有序开发。到目前,累计策划项目250余个,带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

  “一张图”资源整合。搭建湖州市两山转化数智平台,形成以生态环保、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数源数据为基础,以项目VEP核算评估为支撑的“生态资源管理应用一张图”。建立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全链服务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共计收储碳汇量14万吨,完成交易24笔共计4.6万吨,交易总金额达383.6万元。

  “一体化”共建共享。“两山合作社”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运营推广“天下湖品”等绿色共富区域公用品牌,带动相关农产品普遍增收10%以上;孵化虹星桥渔业、吕山绿色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实现经营性收入7000余万元,形成“资源从农民来、效益回农民去”的良性循环。


安吉县

开辟“点水成金”新境界


  前不久,安吉县佛堂小流域中张单元和景溪小流域报福单元的水资源交易成功,交易额2.5亿元,后续将被开发用于漂流、露营等项目。截至今年8月,安吉县已交易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项目15个,交易总额8.75亿元。

  贴合市场需求,安吉县将水生态产品划分为涉水类、滨水类、用水类三个类别。漂流、溯溪、桨板等户外体验活动是涉水类生态产品;利用滨水区域的水景观、水环境打造的露营基地、滨水夜市等业态属于滨水类生态产品;直接取用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用水类产品,如开发的“江南贡泉”饮用水产品,每立方米水价提升了11.5倍。

  为确保更多改革试点有依据、可操作,安吉县编制了一本蓝皮书,总结了一条“划定特定流域单元—价值核算评估—收储交易—开发交易”的转化路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改革让无形价值变为有形资源,打通了项目落地、乡村运营的通道,为涉及的村集体增收1600余万元,成为强村富民的有效路径,也有效激活了水域资源的经济潜能。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