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十二期>窗口报表
全面打造城乡协调发展引领区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四
2023-06-30 10:2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沈佳薇

《今日浙江》记者  沈佳薇

 

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形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对至为重要的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20年来,浙江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整体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协同推进城乡发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走出了一条共建共兴、共享共荣、共美共富的城乡协调发展之路。2022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跨入6万元门槛,居全国第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1268元和37565元,分别连续第22年和第38年荣膺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0。

在肩负建设全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新使命的浙江,现代城市与美丽乡村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城市有乡村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渐成实景。



城乡发展一体规划

 

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5年1月7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2年,浙江城市化率达到47.5%,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初步显现,但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存在。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强调要牵住城乡一体化这个“牛鼻子”。2004年,在习近平同志的主持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拉开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幕。同年,习近平同志创新性提出“以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并作出以新型城市化战略来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习近平同志绘就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蓝图,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整体谋划城乡协同发展,推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创新举措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和有机衔接。

2009年,浙江省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关于联动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部省共建,将浙江打造成为全国实践新型城镇化和推进生态文明条件下城乡差异化互补协调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2011年2月,《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经国务院同意批准实施,浙江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实施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省份。根据规划提出的形成“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浙江进一步编制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三大城市群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以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同时修改完善全省近200个中心镇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和近2万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县(市)域范围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

2014年以来,浙江还以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为基础,对各类空间性规划核心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形成了国土空间规划全省一张图。

2021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对浙江提出了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的战略定位,并把“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作为六大任务之一。由此,浙江以全面的系统思维,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全面对接,聚焦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以城带乡、农民福祉等关键问题,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打造高质量的城乡协调发展引领区。


慈溪市崇寿镇傅家路片区便民服务中心 叶敏 摄

 

城乡建设联动推进

 

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4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路线,浙江一边大力推进城市综合开发,一边协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和美画卷在之江大地渐次铺展。

四大都市区是浙江新型城市化道路上的“扛旗手”。20年来,浙江充分发挥杭州数字经济、宁波港口开放、温州民营经济、金义商贸物流的特色优势,加快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全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和重要增长极。目前,四大都市区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7.5%,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

以大都市区为引领,浙江积极培育现代化中小城市,支持湖州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等,推动大中小城市资源共享、产业共兴、交通共联、生态共保,在更大范围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均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为更好地发挥小城镇的桥梁纽带作用,浙江先后推进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带动小城镇实现从“千城一面”到“特色发展”、从“注重形象”到“功能形象并重”的转变。20年来,浙江在全国百强县、千强镇的席位逐年增加,并始终位居前列。

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要决策。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形成了“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生动局面。

截至2022年底,全省90%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70个、示范乡镇724个、风景线743条、特色精品村2170个、美丽庭院300多万户;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测中,浙江居全国第一。

放眼之江大地,繁华城市与繁荣农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乡居民迈向共富

 

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一个人都不能掉队。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3年1月13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面对新世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必须坚持富民为本、富民为先”,并指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最迫切,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最艰巨”。

20年来,浙江紧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妨碍农民增收的制度性障碍,不断优化农村资源要素配置,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让农村财富源泉充分涌流、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2003年,在习近平同志的谋划部署下,10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奔赴100个欠发达乡镇开展科技扶贫,并向每个行政村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通过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让技术在泥土里“生根发芽”,让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20年来,一批批科技特派员、农村工作指导员活跃在助农一线,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20年间,浙江还率先启动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先行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绿色发展等试点,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努力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能致富的产业。2022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756亿元,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三。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浙江先后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乡村工匠培育计划”等民生工程,通过加大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不断提升农民职业素养。同时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体制和服务体系,全力打通农民就业致富通道。

为提升农民在城市的归属感,浙江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在全国率先取消暂住证,实行居住证制度,并逐步提高持证人的待遇和权益保障;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随着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市安家落户、过上幸福生活。

近年来,浙江又以“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启动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不断畅通人才、科技、资金等下乡通道,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目前,全省已累计培育农创客4.7万余名。

财产性收入逐渐成为浙江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20年来,浙江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林权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多项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村资源从“死权”变“活权”、从“死价”变“活价”,同时探索推广“飞地”抱团、强村公司、共富车间等模式,助力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鼓起村民“钱袋子”。截至2022年底,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1.2%。

随着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浙江成为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均富共富程度最好的省份。

 

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将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是说所有人都要生活在城里,关键是农村的生活质量不差于城市,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2年12月28日在金华调研时的讲话

 

新世纪初,滞后的交通建设就像一条“物理鸿沟”横亘在城乡之间,导致农村的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后,习近平同志作出“有效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指示,并将第一枚棋子落在打通城乡交通“脉络”上。

2003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康庄工程”,4年共建成5.5万公里通乡通村等级公路。这些年来,浙江持续提升农村公路畅通、安全、舒适、美丽水平,推动全省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全国示范。

当家家户户门前都通上了硬化公路,连接城乡的客运公交也开到了“家门口”。如今,全省建制村客车已实现“村村通”,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82%,平原地区实现全域公交化,百姓公交出行体验感全面提升。

浙江还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物流高质量发展、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等民生项目,推动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超90%,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2%以上,快递进村服务、5G网络和光纤等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

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硬件”差距的同时,浙江努力推动公共服务“软件”普惠均等。从大力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到全域建设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从积极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到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从实现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全覆盖到努力打造农村文化礼堂2.0版……农村公共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加速转变。

目前,浙江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保持在0.3以内,累计建成县域医共体162家、规范化村级医疗机构1249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照料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和社区全覆盖,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覆盖率超90%,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度超98%。

2019年以来,浙江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打造“未来社区+未来乡村”,通过融入健康、教育、邻里、治理等服务场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全面扩容提质。目前,全省已创建未来社区783个、建成108个;创建未来乡村378个、建成275个。


桐庐县用数字大棚自动化培育瓜果 徐军勇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在新征程上,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浙江以探路者的姿态推动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为全国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