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3年第十二期>窗口报表
为“两个先行”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综述之八
2023-06-30 10:58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邵玩玩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文化是一个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内在基因和软实力的体现。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2003年,他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纳入“八八战略”。2005年,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省委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加快建设“四个强省”,立起了浙江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由此,浙江文化建设踏上了新征程。

20年来,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道路,浙江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育德、以文图强、以文传道、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塑韵,实现了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文化浙江,再到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递进。文化,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中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闪亮标识之一。


 

立德铸魂

打造思想标杆地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不能没有先进文化的武装;社会要进步,不能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民族要振兴,不能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5年7月28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武装,亲自主持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专题学习会和“浙江论坛”专题报告会。在他的倡导下,省委建立了领导干部向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和省领导联系高校等“两项制度”。

20年来,学习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为全省上下共同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也由此涌现了一个个“浙江现象”“浙江经验”。一幅打造学习、宣传、研究、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杆之地的图景在浙江全面铺展——

深挖理论实践富矿。随着理论铸魂溯源走心工程的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等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广泛传播,《从“八八战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丛书常备党员干部案头,真理伟力被生动阐释。

理论宣传入脑走心。“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重温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等活动掀起现象级传播。从机关大院到基层一线、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行业协会到志愿服务团队,全省各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一支支以年轻人为主的8090和00后理论宣讲团用青春力量扛起时代担当。

“精神状态是动力所在”。在浙江,精神的力量似水波相推、如薪火相传——

2005年,习近平同志来到嘉兴南湖瞻仰红船后,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同年,他又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由此,全省上下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打造起具有浙江辨识度的精神力量高地。

锚定精神坐标。当好“红色根脉”传承人、守护者,赓续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举办“红船起航”主题展、出版“红船精神”系列图书,传承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海霞精神、蚂蚁岛精神。常态化开展“浙江精神”典型宣传,大力弘扬浙商精神,倡导“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凝聚起创业创新的精神力量。

推进文明实践。群众困难有帮扶、文化活动有依托、志愿服务有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用行动标注着社会的进步,目前已建成实践站(点)5万余个。全国文明城市数量从2005年的1个增加到27个,浙江成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设区市“满堂红”的省份。“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品牌在全国更加响亮;“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等文明好习惯遍地开花……文明的力量,改变着每个人、温暖着每座城。

深化道德建设。“最美行业”“最美家庭”等最美品牌深入人心,“最美浙江人”从风景变成风尚。全面推进“浙江百姓重家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等活动、组织“寻找身边诚信浙江人”主题宣传,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一个个饱含正能量的时代楷模、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等在各行各业全面涌现。

    

高原攀峰

繁荣文艺百花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能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殊方式,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5年11月7日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写下寄语,如今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历史文脉日臻清晰。2005年至今,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围绕“今、古、人、文”,系统梳理浙江文化的传承脉络,累计出版学术著作超过1700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圆满结项,千年丹青以展览形式走进高校、走进美术馆。“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创新实施,首批319项重要遗址完成系统性解码……浙江文化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启明星”地位更加彰显。

文化根脉活化传承。从2003年起,浙江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如今全省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实现“五连冠”,“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等11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相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村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截至2022年底,我省名城名镇名村总数和已公布历史建筑总数均位居全国第一。

20年来,之江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守正创新的文艺精品,共获448个国家级权威奖项,推动文艺事业从“高原”迈向“高峰”。

一场场剧目出彩出圈。舞剧《遇见大运河》、越剧《屈原》等走出国门,向世界诠释“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外交风云》《送你一朵小红花》等浙产影视精品叫好又叫座,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电影“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电视 “金鹰奖”“飞天奖”评比中共获98个奖项。

一部部著作可亲可信。浙籍作家作品《茶人三部曲》《日出东方》《暗算》《大江东去》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据不完全统计,浙江有100余部作品在全国重要文学评选中获奖或列入重要文学排行榜。

一件件丹青各美其美。连续8年实施4期“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推出100余件标杆之作。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兰亭书法双年展、“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等特展,见证了浙江的文化自信。

精品力作满庭芳的背后,是浙江有序打造“文艺浙军”,形成青蓝相继的人才格局。分层次实施“五个一批”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及培育项目,用好中国网络作家村、之江编剧村等重大平台。截至目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6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84人、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9人,入选总量处在全国第一梯队。


衢州市8090理论宣讲团宣讲《习礼》

   

文化惠民

春风化雨润民心


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5年6月1日在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20年前,浙江百姓不会想到,走出家门15分钟就有一个品质文化生活圈;也不会想到,只要点点手机,全省11市图书馆书籍就能快递到家并能通借通还……

让这一切美好生活照进现实的,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惠民的念兹在兹。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努力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第4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省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改善城乡“文化民生”、实现文化惠民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浙江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总体布局予以统筹。

保障机制越发坚实,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文件,在顶层设计上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大惠民力度。兜底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以“标准化”树起服务的“硬杠杠”。

从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到有效吸引民间资本,从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到数字化共建共享……经过20年探索实践,浙江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阵地建在“家门口”。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在城市,社区文化家园、城市书房等场馆成为市民的“文化会客厅”;在农村,2万多家农村文化礼堂承载起农民的精神家园。8288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城乡,一张从省到村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越织越密,浙江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670平方米。

活动办在“心坎上”。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心相亲,全省广泛开展“送文化”“育文化”“种文化”“文化走亲”等活动。持续打响“我们的”系列文化品牌,办好“我们的村晚”、唱好“我们的村歌”……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浙江乡土。

文化权益“免费享”。浙江省内的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都对百姓免费开放。“信阅网上借”“ 信阅书店借”“你选书我买单”……各类点单式、订单式服务不断丰富个性化文化体验。8万多支业余文艺团队、30万多名文旅志愿者奔赴各地普及艺术,全民艺术普及率达74.4%。

放眼浙江,一座座高颜值的文化空间接续落成,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服务精准送达……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上,浙江均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文化部的验收,“浙江经验”在全国推广。

    

提质增效

打造文化硬实力

 

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

——摘自习近平同志2006年5月30日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作的总序

    

“浙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洋溢着浓郁的经济脉息。”提及浙江的文化基因,习近平同志曾这样诠释。

如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2003年,浙江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2005—2010)》迅速出台。此后,《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继落地。2015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5.81%,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2017年,浙江首次将文化产业列为八大万亿产业之一。

从“千亿级”向“万亿级”跨越,2022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145亿元,是2002年的22.5倍,一幅量质齐高的发展图景照亮全域——

市场主体,活力激扬。横店影视“一骑绝尘”、阿里文娱形成“复合生态”,华策影视、宋城演艺等“上市先锋”加快转型升级。20年来,得益于文化企业“凤凰行动”,全省拥有规上文化企业5915家、上市文化企业45家,历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稳居全国前列。

平台项目,动能澎湃。之江文化产业带、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推进。视听产业、数字出版、短视频、数字音乐等四大国家级基地落户浙江。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会展“金名片”享誉全球,约请世界友人欢聚浙江。

文旅融合,风光旖旎。散落全域的景点串珠成链,形成四条诗路、红色革命、蓝色海洋、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带。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百县千碗、浙韵千宿、浙派好礼等高品质消费品牌不断拓展产业链。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永久落户浙江。2022年全省文旅项目实际完成投资3650.7亿元,同比增长31.8%。


平阳县万全镇叶垟村文化礼堂

    

薪火相传,弦歌不绝。新征程上,浙江在“八八战略”指引下,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向着新时代文化高地的目标勇毅前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