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全民战“疫” |
|||
|
|||
今日浙江记者 沈华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浙江作为人口流动大省,是全国疫情防控总体战的重要战场,是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实践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确立“两手硬、两战赢”的总目标,创立“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交出了一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答卷。 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结表彰大会
科学决策,打响防控战争
面对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浙江把防控工作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1月17日,浙江发现第一例观察病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工作;1月21日,省委、省政府成立省疫情防控领导小组;1月23日,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施疫情防控“十个最”举措,坚决阻断第一波传染源。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最大力度控制疫情传播,1月31日晚,温州升级推出防控疫情“25条”紧急举措,涉及人员管控、交通管控、生活必须场所管控和复工复产防控等各个方面,在全市范围实行村(居)民出行管控措施,规定每户家庭每两天可指派1名家庭成员出门采购生活物资。 杭州、宁波、台州等地也纷纷出台举措,对村(居)民出行进行严格管控。全省15万社区工作者坚守防疫一线,3.4万家社会组织、1300多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5万余名社会工作者和280万名志愿者参与防控,形成社区防控强大合力。同时,浙江选派党员干部充实“两战”第一线,全省38.7万名机关党员下沉村社参与排摸巡查、设卡检查等工作,7.9万名干部下沉一线驻企服务。 让全省2万家药店成为“哨点”,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零售药店购买发热、咳嗽药品登记报告制度,筛查出有重点地区旅居或接触史人员74人,排查出“应管未管”人员9人、“已管脱管”人员3人,进一步织密疫情防控网。 疫情来势汹汹,医院成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一线阵地。浙江将确诊患者集中到综合能力较强的30家定点医院治疗,确定浙大一院之江院区集中收治全省危重症患者,制订完善浙江版的诊疗方案、儿童救治方案和中医治疗方案,推动最好的专家、最好的救治方案进病房、到一线。 防疫物资紧缺是我省面临的又一个难题。疫情初期,浙江坚持自主生产、外部采购、接受捐赠三管齐下,迅速动员组织应急生产,有效应对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工人不够,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纷纷顶上,成为生产线上的一支“特别机动队”。全力以赴促生产,浙江的口罩日产量由疫情之初的15.5万只,一周内迅速提升至500万只,两周内突破1000万只。全省医用防护服、医用隔离眼罩、测温设备日产量从0分别提升至最高12.8万件、1.8万副、3.2万个。 疫情持续不断,加强生活物资保障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浙江全面落实“米袋子”“菜篮子”等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重点做好生猪保供,为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保持了市场总体平稳。同时积极协调物资货源,农贸市场、团餐供应等重点场所开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逆向而行,书写人间大爱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全省60余万名医务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用医者仁心担起战士使命,用血肉身躯筑就生命长城。 “国家有需要,我随时出发!”年逾七旬的李兰娟院士三赴武汉,她那张两颊留下深深印痕的照片定格在人们心中。 “我是党员,我先上。”在杭州西溪医院,一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临时党支部在特殊时期成立。战斗的号角刚刚吹响,全院400余名党员医务工作者就纷纷写下请战书,一天之内完成了整个医院的腾空并迅速开始收治患者。 “我有经验,我先来!”疫情发生后,杭州市疾控中心党委委员王乐24小时驻守在定点诊治医院。这句话,被这位亲历过“非典”疫情的“老兵”挂在嘴边。 “我不去,谁去?”在浙大一院,无论是首批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房的感染病科医生苏俊威,还是年过六旬仍心系一线的重症医学科前主任方强,都在危难时刻毅然选择守护生命。作为集中收治全省危重症患者的省级定点医院,浙大一院集中精兵强将攻坚克难,破解了从激素使用到抗病毒治疗、抗感染治疗等一道道临床难题。 湖北告急、武汉告急!浙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支援武汉和荆门抗击疫情作为重中之重的政治任务。大年初一,141名白衣战士迅速集结为浙江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挥别亲友冲向疫情最严重的武汉。 浙江首批支援荆门医疗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重症救治团队,在一天之内就改造出了荆门首个新冠肺炎ICU,在当地及时建立了两地远程会诊系统,为一位位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抵达武汉12小时内,浙江援湖北第三批医疗队就接手了武汉黄陂区体育馆方舱医院,48小时内完成了改造和启用。2月14日,他们又接到国家卫健委赋予的重任,用36小时建成了另一个方舱医院。 …… 从1月25日开始,浙江先后调配17批次2018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武汉和荆门抗疫。浙江援鄂医疗队累计经管患者1311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878人,累计治愈出院797人,没有发生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此外,浙江还多次派出工作组赴北京、新疆等地进行核酸检测支援,组建抗疫医疗专家组赴意大利协助抗击疫情。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进一步坚定了初心。疫情发生以来,全省共有1.5万人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5327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256人火线入党,其中276人提出入党申请被直接吸收入党。
不惜代价,坚持人民至上
2月13日,96岁的陆奶奶经过“浙版方案”治疗,治愈出院。她是浙江最高龄的新冠肺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险象环生,浙大一院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最终帮助她渡过难关。 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普遍年龄偏大,而且大部分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基础性疾病,有的患者有慢性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本次患病前已长期卧床10余年;有的患者做过肝脏移植手术在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有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和白血病患者。对于这些危重症患者,浙江坚持生命至上,制定“一对一”的救治方案,不计成本全力组织救治。 为了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在疫情爆发之初,浙江就出台了疫情防控和救治系列保障政策,明确“患者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按规定支付后,个人负担部分由财政给予补助;对于异地就医患者,先救治后备案,报销不执行异地转外就医支付比例调减规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的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可临时性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等”。此外,还明确与疫情防控有关的政府采购项目,可自行采购事后补办手续,缩短采购流程和时间。 正是因为有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信念,浙江取得了本地确诊病例除死亡1例外全都治愈出院的骄人成绩。 突如其来的疫情也让浙江不少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企业迟迟不能开工,面临银行贷款还款困难、税收缴纳困难,员工工资要照发,房租水电费要交,海外订单不能按期交货…… 为解企业燃眉之急,浙江密集出台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30条、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17条、支持外贸企业渡过难关10条、企业用工保障10条等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共克时艰行动。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今年2—12月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今年2—6月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将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的实施期限延长至2021年4月30日;对受疫情影响且符合条件的参保企业返还社会保险费或失业保险费……前三季度,浙江累计完成减税降费4298.8亿元。 正是因为时刻以人民福祉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浙江人民才快速恢复经济运转和社会秩序,全省GDP实现了“二季红、半年正、三季进”。
精密智控,回归正常轨道
梳理疫情防控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到浙江反应的敏锐、举措的扎实、管控的自信。 1月17日,浙江发现第一例观察病例。 1月23日,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2月9日,浙江就提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把工作重点从疫情防控为主转变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兼顾,分区实行差异化防控措施。 3月2日,浙江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防控重点转到防境外输入和蔓延上来,响应等级下调为二级。 3月23日,浙江决定将响应等级下调为三级。 4月2日,浙江决定分批组织复学。 5月中旬,浙江将疫情防控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防控。 浙江之所以能够步步为先、精准施策,离不开率先全面推进的数字化转型,通过精密智控,做到了“管住重点人、方便健康人”,推动经济社会回归正常轨道。 浙江集聚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企业,互联网思维早已根植于社会治理中。率先创立“一图一码一指数”,开发推广健康码,实现省域全覆盖、全国跨省互认,累计发码1.3亿个、境外发码5.6万个,建立全省精密智控疫情防控调度指挥平台,精密智控指数从1.0版迭代升级至6.0版;创立县域疫情五色图、境外疫情图,匹配衍生复工图、复产图,为科学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实化硬化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十大机制”,建立航空口岸“点对点”受控转运机制,完善冷链食品物防体系,守牢机场、港口等“国门第一关”,所有境外输入病例均实现受控入境。 通过“大数据分析+网格化排摸”,浙江建立了重点人群动态管控库、境外来浙人员数据库,大数据研判主动发现确诊病例占总数的96%以上。 精密智控,让浙江找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点,将疫情挑战转变为发展机遇,努力化危为机。 作为用工大省,为破解“用工荒”“返程难”等难题,在精密智控的技术支撑下,浙江采取了包大巴、包列车、包飞机、给补贴等一系列硬核措施,率先组织从全国各地“抢工人”。浙江还把稳企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破解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开工难、招工难、产业链联动难、物流运输难、医护用品保障难、资金周转难、保外贸订单难等7个突出问题。 2月24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全面复工。3月7日,全省制造业产能恢复到往年同期水平。一季度,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商品市场全部复市。复工复产之后,一个“企业复工率指数”,与“疫情五色图”“复工率五色图”,构建起了覆盖全省90个县(市、区)的复工复产监测体系。 结合防疫和恢复生产生活目标,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精密智控,浙江疫情防控快速实现常态化,经济社会逐步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