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高地 |
|||
|
|||
今日浙江记者 邵玩玩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强调,浙江历史文化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只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这对浙江文化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指明了新方向。 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到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文化浙江建设“十大工程”,再到今年9月省委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延续升华、迭代升级“八项工程”……一部部精品“攀高出新”、一个个产业“踏浪逐潮”、一项项服务“温暖民心”,文化以润物无声的力量汇聚成一道道精神之光,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添光增彩! 畲族文化旅游节启动
铸魂立心 提升文化引领力
衢州市“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温州海外宣讲团……今年11月,两支浙江宣讲团入列中宣部表彰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他们扎根基层百姓的火热生活,努力把党的声音传遍全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十三五”期间,浙江深入实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走心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公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广泛弘扬,干部群众“四个意识”“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 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时间举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会,全年工作序幕在理论学习中迅速拉开。以上率下,“乐学、善学”的浓厚氛围氤氲之江——《读懂“重要窗口”》等“读懂”系列读本成为党员干部案头必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行总数超210万册,居全国前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全省活跃注册用户数550万。 重学习,更重舆论的正确导向。内容上,精心组织“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大主题宣传,生动展示浙江实践、浙江经验。载体上,推进移动传播重大平台建设,“天目”客户端下载量突破350万、“美丽浙江”抖音号总播放量逾14亿次。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省域全覆盖,均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 在浙江,“千支宣讲团、万名宣讲员”活跃在山村海岛,党的创新理论走心工程结出累累硕果。龙游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今年7月省委召开宣讲工作现场会。“王金法广播”“李家播报”“乡贤讲坛”等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党的好声音传遍千家万户。 群众困难有帮扶、文化活动有依托、志愿服务有队伍……浙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行动标注着社会的进步。现有全国试点27个、省级试点27个,建成实践所、实践站(点)5.18万个,拥有超过860万人的志愿者规模。“文明积分”“户主年会”等特色项目在各地涌现,全省60%的县(市、区)全域推进文明实践试点建设。 此外,道德建设不断深化。浙江常态化开展“最美”创建,“最美行业”“最美家庭”深入人心,“最美浙江人”从风景变成风尚。精心组织“做文明有礼浙江人”活动,做好“寻找身边诚信浙江人”主题宣传,出台《浙江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新风尚劲吹浙江大地。
守正出新 提升文化创造力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结尾处写下的深沉寄语,如今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5年来,浙江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持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接力,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浙江文化发展欣欣向荣。 舞台艺术,流光溢彩。舞剧《遇见大运河》、越剧《屈原》等走出国门,浙派曲艺以精品和人才诠释“一部戏剧史,半部在浙江”;歌剧《呦呦鹿鸣》以高水准的剧本、强劲的演出阵容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歌剧《红船》完成首演。 银幕荧屏,星光璀璨。《礼赞》《一大代表》《人民总理周恩来》等19部电视剧入选国家“2018—2022年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规划”;电影生产创作连续四年翻倍式增长,浙产电视剧每年3000多集、动画片2.5万分钟;影视文化上市公司有26家,居全国首位。 人文社科,百花齐放。近年来,浙江文坛在全国重要文学奖项中摘得70多项荣誉。《“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红船缘》等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选题目录,22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新兴领域,异军突起。浙江网络文学占据了中国网络文学“半壁江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中国网络作家村相继落户杭州,百余位知名网络作家签约入驻;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筹办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6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 在这些文艺之光闪耀浙江大地的同时,绵延千年的传统文化也被悉心保护、代代传承,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钩沉历史文脉。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围绕“今、古、人、文”,系统梳理浙江文化传承脉络,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厚实底蕴,一期立研究项目811项,出版学术著作千余部;二期已开展52个系列研究,立重大课题65项、重点课题284项……不断推出的精品成果,汇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 延续文化根脉。2019年,随着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全省世界遗产增至4个。完成“四条诗路”沿线历史遗存摸底调查,全省9个设区市非遗数据建库;顺利举办第三届全国曲艺传承发展论坛等活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精准供给 提升文化服务力
6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目前,浙江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市级以上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市级以上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等6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 2015年,浙江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提出了49条“硬杠杠”,如今已全面实现,交出满意答卷。五年来,浙江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文化设施布局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均衡、文化产品供给丰富高效。 共建共享,让群众获得感更强。之江文化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步伐,小百花艺术中心、丽水市图书馆、安吉文化中心等文化地标闪亮城乡……在城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让人们心有所栖;在乡村,文化礼堂润物无声,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省内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都免费开放,全省建成图书馆103家、文化馆101家、博物馆366家、综合文化站1365个,每万人享有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面积达1371.4平方米。 做实做细,让群众备感公平。浙江从基础条件最差的县(市、区)、乡镇和村(社区)抓起,兜底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十百千”工程,完成107个重点乡镇、1228个薄弱村建设任务。创新实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向乡村延伸,建成遍布城乡的图书馆分馆956个、文化馆分馆762家、城市书房456家、农村文化礼堂16800余家。2019年全省文化事业费79.9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136.57元,居全国前列。 惠民悦民,让群众深感幸福。全省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持续打响“我们的”系列文化品牌,过好“我们的节日”、办好“我们的村晚”、唱好“我们的村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种子深深扎根浙江乡土。2019年,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举办的展览、讲座、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达到33.46万场次,群众年人均参加活动5.71次。1443名派驻文化员活跃在乡镇街道,对群众文化需求“有求必应”。 应时应需,让群众更加满意。结合地方特色,全省涌现出嘉兴图书馆总分馆制、温州城市书房、丽水乡村春晚等多个文化IP,“信阅借书”“你选书我买单”等“点单式”“订单式”服务不断丰富群众个性化文化体验;打造全省统一的网上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浙江智慧文化云”,实现优质文化服务零门槛、零距离。
逐浪万亿 提升文化竞争力
如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实力?浙江用行动作答。2017年,文化产业列为浙江八大万亿产业之一。从“千亿级”向“万亿级”跨越,一幅量质齐高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向改革要效能,国有文化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浙版传媒股改上市、宁波日报集团甬派传媒资产重组有序进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等4个重点突破改革项目和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12个重点改革项目加快推进…… 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企业的经营活力被不断释放,文化力量正全面融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 做强“旗舰地”。2018年6月,浙江发布《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规划》,依托“一带一核五极多组团”空间布局,力争打造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带。5年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四条诗路”建设加快推进,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等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建设……全省建成文化产业园区143个、文化创意街区84个。 打造“品字标”。市场主体不断做强,省广电集团收购“唐德影视”控股权,省文投集团投资长三角数字文化产业基金、收购“鹿港文化”控股权;宋城演艺、华策影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报传媒入选第11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在2019年全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中,浙江位居全国第二。 走实“融合路”。“四条诗路”串联起全省文化精华、诗画山水,沿线累计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28个,覆盖率达44%;太湖龙之梦乐园等大型文旅融合综合体项目催生“文旅+休闲”“文旅+体育”新模式。2019年,浙江设立全国首个文旅IP研究中心,14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居全国第一。 扩大“朋友圈”。目前,中国国际动漫节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义乌文交会、杭州文博会等会展“金名片”享誉全球。今年1—7月,全省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额达84.42亿元,同比增长44.76%,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全省有39家企业入围2019—2020年度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位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