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特别关注>2020年第二十一期
加码创新驱动

2020-11-24 15:51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袁卫

今日浙江记者  袁 卫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十三五”期间,浙江突出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以超常规力度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呈现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第一资源”加速集聚、创新能级持续提升的生动局面。

从2015年到2019年,浙江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36%提升到2.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37.5%提升到54.5%。2019年,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居全国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3位,创新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

 

10月18日至19日,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29个国际组织的12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获得者,113位中外院士,800多名青年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艺术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境内境外互动”的方式“齐聚”温州,现场落地、签约各类创新平台、人才项目108个。

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把“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强省建设”写入“十三五”规划、连续出台多轮“人才新政”、出台《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十三五”以来,浙江不断完善人才引育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产生了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的“磁场效应”,各类人才纷至沓来、人才活力全面激发。

“大手笔”集聚人才。启动实施“鲲鹏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实施万名博士集聚行动、大力实施“浙商青蓝接力工程”、深入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快速集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蓄水池”呼之欲出。

“放管服”激活人才。改革人才计划遴选方式,切实减轻人才评审负担;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大激励力度,每年重点奖励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者、典型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夯实了基础。

“精准式”赋能人才。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等一批大载体加快建设,重大基础研究以及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一批大项目稳步推进,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大产业蓬勃发展,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具有高度吸附力的人才平台能级不断提升,产才融合、互促共进的态势进一步呈现。

“全方位”成就人才。全省“一盘棋”推进人才服务共建共享、互认互通,人才公共服务不断优化;融资畅通工程深入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等金融服务层出不穷……具有高辨识度的人才生态持续优化,厚植了人才成就事业、实现梦想的发展沃土。

“十三五”以来,浙江累计引进各类海外人才21.5万人次,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18个,两院院士达到55位。截至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已接近1400万。

 

聚力提升创新“大平台”

 

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一路向西,沿文一西路,途经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湖大学,一直延伸至浙江农林大学,一路上,串起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沿线还分布着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和湖畔实验室……这就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从地图上看,这条大走廊东西向总长33公里,形状酷肖一把钥匙。而它,正是一把名副其实的“创新钥匙”——启动建设4年多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已集聚各类人才超50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6800多名;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是全省的2.5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约占全省四分之一。

“十三五”以来,浙江聚焦打造创新策源优势,坚持产城互动、产研融合,以培育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聚焦创新服务、聚变新兴产业为目标,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有效支撑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

“国字号”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十三五”以来,浙江获批杭州、宁波温州2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挂牌建设2个国家高新区,新增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杭州、德清获批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获批亚热带森林培育、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等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感染性疾病、儿童健康与疾病、眼部疾病等3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十三五”以来,浙江以创建“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为目标,扎实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甬江科创大走廊等科创平台建设,以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为核心的资源集聚模式日趋成熟,累计引进共建高层次创新载体近1000家,涌现出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的新型创新载体。

特色化科创载体多点开花。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城建设结出硕果,杭州未来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等各具特色、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深入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渐入佳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落地生根、硕果累累。

“十三五”以来,浙江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6316家、63677家,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5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581家,企业创新载体梯度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按下成果转化“快进键”

 

“80万第一次,80万第二次,80万第三次,恭喜739号竞得‘基于电化学调控PD/A工艺的废水生物脱氮技术’项目,请到台上签署成交确认书!”

11月4日,在2020年浙江省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台州学院专场,参与竞拍的13项科技成果全部成交,成功“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十三五”以来,浙江紧紧围绕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助推创新型省份建设。

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省级科技大市场、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顺利运行,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科技成果线上平台建成运行,线上线下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省市县联动建设了59家实体科技大市场,形成1个省级中心、11个市级市场、95个县(市、区)级和经济开发区等分市场、29个专业市场的网上技术市场体系。

科技成果快速“变现”。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创新活力充分释放。在农业领域,基层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大范围推广应用;在工业领域,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制造等先进适用技术深度融入,为工业转型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社会发展领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安全预警、无害化处理、提标改造和再利用等技术迅速推广。

转化载体遍地开花。特色小镇是创业创新的大平台和成果转化的大载体。截至2019年,浙江已有命名特色小镇22个、创建类特色小镇110个、培育类特色小镇62个。目前,110个创建小镇入驻企业总数累计达52582家。同时,浙江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建成了一大批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和虚拟创新社区,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新载体。2019年,浙江拥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8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69个。

“十三五”以来,浙江累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121832件,实现技术交易总额2699亿元,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显著加快。2019年,浙江成功创建首个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创优创新创业“新高地”

  

“青年人才经评审通过的创业项目,可获得最高150万元天使梦想基金资助或最高2000万元让利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最高1000万元研发补助或最高500万元设备补助,以及最高150万元工作场所租金补助。”今年6月,杭州市余杭区推出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十大举措,优厚的扶持政策令人艳羡。

“十三五”以来,浙江致力于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十三五”以来,浙江先后印发实施了《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关于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着力营造最优创业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机制,提高软性投资比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加强对创新产品应用的扶持;推动科技经费管理和使用方式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一项项高含金量的政策,营造了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

服务“精准度”持续提升。为促进科技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浙江于2015年率先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截至2019年,累计发放创新券49亿元,金额居全国第一,累计服务企业3万多家、14.1万余次。为破解企业需求难点、产业升级痛点、公共服务堵点,2017年以来,浙江围绕块状经济和现代产业集群,全面启动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截至2020年3月,全省启动建设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257家,其中106家省级综合体已覆盖11个设区市和70%的县(市、区)。

知识产权“保护力”全面加强。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同意建设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这是继浙江、宁波保护中心后,浙江省建设的第三家保护中心。该中心将通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杭州市“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以来,浙江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推进工程,系统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强企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的结合更为紧密,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治理体系稳步构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环境更为浓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