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十里糖香溢商都

2021-01-19 14:15 来源:《今日浙江》杂志 作者:朱诗琪

朱诗琪

 

“鸡毛换糖嘞……”这是一句在义乌家喻户晓的叫卖声。在一声声“鸡毛换糖”中,义乌从“敲糖帮”小县城变成了享誉全球的小商品之都。这当中的“糖”,由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义乌红糖制作技艺制作而成。如今在义乌,红糖已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更承载着义乌的文化和精神。


 

义乌红糖核桃制作


匠心传承

  

义乌流传着一则传说——清乾隆帝下江南时曾到访义乌,因腹疼难忍喝了一碗店家送的红糖生姜水,之后便解了疼。他问店家汤里是否加了什么秘方,店家回答:“路途劳顿,饱受风寒,肠胃易受损,俺用红糖加生姜泡汤,实乃暖肚健胃的好药方。”这则传说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至少证实了一点:清朝时期,红糖就已经是义乌普通百姓家中的常备食品。

义乌红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年前。被誉为“金元四大医家”的朱丹溪曾在其医学著作《格致余论》中记载:“以茱萸、陈皮、青葱、苜根、生姜,煎浓汤和以沙糖饮一碗许……”此处方中的“沙塘”就是“砂糖”,也就是现在的红糖。

到了明朝,《天工开物》对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有了详细的记载:“凡取汁煎糖,并列三锅如品字,先将稠汁聚入一锅,然后逐加稀汁两锅之内。”这里说的榨糖古法已与如今的人工榨糖方法十分相似,只是那时榨糖汁的工作主要由耕牛轮换拉转木糖车完成。

20世纪50年代,义乌制糖技艺进入“机械化”阶段。1959年,义乌开办机制糖厂,在使用动力型榨糖机的同时依旧保留了古法的铁锅煎熬制糖法。这一办法既提高了产糖的效率又保证了红糖的品质。如今的义乌红糖制法大致承袭了“收获糖蔗—压榨糖汁—煎制红糖”这种半机械半手工的方法。

    

产业欣荣

  

新世纪初,作为义乌三宝之一的红糖制作技艺保护和推广工作,得到义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一方面组织调查组,对糖蔗种植、红糖加工等开展调研;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一系列红糖相关活动,打响知名度。

2015年11月18日,首届义乌红糖节在义亭镇西楼村举办,此后几乎每年举办。极大推动了义乌糖蔗和红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了休闲旅游业发展。

在红糖节,游客不仅可以买到各式红糖食品,还可以隔着玻璃窗观看红糖制作的过程。红糖厂房里,5口糖锅一字排开,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工人不断地往榨糖机中放入新鲜的糖蔗,绞出糖汁后先放入第一口大铁锅中不断翻炒,糖浆变黏稠后陆续放进后面的铁锅搅拌,直到锅中冒泡泡,最后倒入方形糖槽内,再用制糖工具来回搅拌;待干后,义乌红糖就制作完成。

红糖文化旅游俨然成了义乌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此外,当地政府还积极举办“义乌红糖文化论坛”。文人、艺术家、研究者汇聚一堂,用诗歌、剪纸、雕塑、农民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小小红糖,和旅游、艺术结合,其文化内涵也由味道延伸出去,一步步变得丰富醇厚。

    

勇于创新

  

非遗从不强调原汁原味,而是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停地再创造。义乌红糖制作技艺一直践行着这种“非遗再创新”理念,其中的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尤为突出。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向好,红糖从早期的散装和糖饼两种形态,逐步融合到传统吃食中,出现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红糖核桃、阿胶红糖,甚至有的企业在红糖中加入干花、枸杞、红枣制成小动物形状的红糖糖片。新品频出,义乌红糖制品广受消费者欢迎。

在科技创新方面,义乌市政府主动和国内外糖业科研机构合作,改良糖蔗品种,并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此同时,本地糖厂创新推广熬糖新工艺,针对红糖在快递传输过程中易受潮的情况,增设红糖包装车间,实行空气过滤无菌操作,采用独立包装,保证了红糖保质期在十个月以上。

一到秋天就想尝尝新鲜的红糖麻花、肚子疼时喝红糖姜水、吃花生时必须配红糖……义乌红糖制作技艺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延续和创新,成为义乌人甜蜜的舌尖记忆。早期义乌人挑着红糖货担走街串巷,最终成就了现在义乌和小商品的故事。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